为了全面展示2021级全日制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培养成果,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质量,我院举办了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系列活动。
一、初赛
为了考查 2021 级全日制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教育实习的教学能力,同时遴选参加学院教学技能大赛决赛的研究生,我院于2022年6月12日进行了教学技能大赛初赛。
初赛分三组进行,评委由现任导师组成。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导师和自己的研究生不出现在同一组。经过激烈角逐,每个小组评选出三名研究生进入决赛。
第一组
名次 |
初赛总成绩 |
研究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第一名 |
90.25 |
宋晓临 |
李玉珍 |
第二名 |
88 |
徐雪 |
赵斯琴 |
第三名 |
87.75 |
孙勇蕊 |
王喜贵 |
第二组
名次 |
初赛总成绩 |
研究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第一名 |
90.5 |
王利丹 |
王海燕 |
第二名 |
89 |
陈思彤 |
爱军 |
第三名 |
87.5 |
程雪 |
乌云 |
第三组
名次 |
初赛总成绩 |
研究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第一名 |
92 |
孙月 |
白音孟和 |
第二名 |
91.5 |
侯晓锐 |
韩明梅 |
第三名 |
86.5 |
靳雪松 |
刘子忠 |
二、决赛
为了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优中选优,为“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确定参赛选手,我院于2022年6月15日举办了2021级全日制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邀请到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孟根巴根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李爱荣老师和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刘恒老师担任评委,同时担任评委的还有我院的专硕导师们。
决赛依然是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受疫情影响,参赛选手未能返校进行线下教学比赛,虽然这会使一些教学设施相对短缺,但选手们却并未因这些小困难而妥协,取而代之的是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去解决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选手们不仅展现出在教学中的能力,更体现出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求学态度与精神。正如詹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所指出的,教育硕士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使命,承担着为国育才、培养新一代的希望,而较强的育人能力与水平,是我们今后进行教学的基础,也希望同学们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做到“术业有专攻”。2021级研究生,即将见证内蒙古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的高光时刻,自1952年至今,师大秉承着“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接班人,今天我们以母校为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母校的骄傲。
比赛结束后,孟根巴根教授、李爱荣老师和王喜贵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对于参赛选手们的优点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也对一些不足提出了宝贵建议,并特别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学会创设真实情境教学,并围绕真实情境展开教学,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并回避导师为自己学生打分的原则下,最终评选出五位研究生参加“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
参加“田家炳杯”选手名单
名次 |
决赛总成绩 |
研究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第一名 |
93.4 |
宋晓临 |
李玉珍 |
第二名 |
91.8 |
靳雪松 |
刘子忠 |
第三名 |
90.6 |
孙勇蕊 |
王喜贵 |
第四名 |
90 |
孙月 |
白音孟和 |
第五名 |
89.1 |
陈思彤 |
爱军 |
三、专题讲座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只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扎实教学技能,才能育时代新人。为了展示中学化学教学的最新理念及教学需求,为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所有研究生构筑一个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交流的平台,2022年6月15日下午,学院邀请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室的刘恒老师做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扎实教学技能,育时代新人”专题报告。
刘恒教师针对“落实核心素养与创设真实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真实情境”、“大概念教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导师们也对“大概念教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刘恒教师以及导师们对于教学的深入研究更是以实际行动向我们阐释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同学们在听了这些内容后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决心。
最后,刘子忠书记对教学技能大赛系列活动进行了总结,对于同学们积极参加本系列活动并采取各种方式解决所面对的困难表示赞赏,对于各位评委教师参加此次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表示感谢。刘书记坚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会取得越来越优秀的成绩。
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此次技能大赛不仅促进了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让我们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应周而复始地去汲取先进文化知识,不断弥补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当代教育硕士的良好风貌,才能顺应时代要求,扛起民族使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配得上那一声我们梦寐以求的“老师——您辛苦了”。
撰稿:于耀泉
审核:李玉珍